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廿一章百战经典?金城防御3 (第2/3页)
御体系。阵地上防御设施简陋,难以抵御美军密集炮火的轰击。加上火炮落后,数量有限,又缺乏制空权,实在无法与优势装备的美军进行火力对抗。因而在阵地战初期,朝鲜前线⽩天的控制权基本上把握在美军手中。如何寻找一种有效的防御作战方式成为志愿军面临的首要问题。 早在抗⽇战争时期,华北平原上的“地道战”就让⽇寇吃尽了苦头。些那密布如蛛网的地下长城,就像好大平原上的⾎脉,时隐时现,以其強大的张力支撑起个一民族永不妥协的精神。而如今,在山岭纵横的朝鲜场战上,面对敌人強大的火力,坑道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再次创造出战争史上神奇的篇章。 早在1951年夏季防御作战中,的有
队部创造性地将2个加深的防炮洞连在起一,成为马蹄形的小坑道,是这坑道工事的雏形。志愿军总部充分肯定这一创造,并立即向全军推广。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后,志愿军始开在全线大规模地构筑坑道工事。 从马蹄形小坑道到y形、h形、鸡爪形坑道…坑道从战斗掩体发展成为集作战、指挥、囤兵于一体,能防、能打、能生活的地下工事,整个大地成了志愿军的装甲。 至1952年5月底,在横贯朝鲜半岛中部250公里的整个正面防线上,志愿军共挖掘坑道7789条,长198。7公里;民人军挖掘坑道1730条,长88。3公里。整个正面战线,在10公里的纵深范围內,构成了坚固的地下长城,基本上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同各种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此后至8月份,基本上完成了第二道防御阵地工事。样这,志愿军实行防御作战,就有了比较坚固的阵地依托。 随着坑道工事的基本完成,志愿军的阵地⽇益巩固,为实施坚守防御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1952年4月间“联合军国”以小队部向志愿军阵地攻击60余次,志愿军利用坑道进行防御。然虽美军曾一度占领不少表面阵地,但是每到夜幕降临,志愿军就会从坑道中出击,给美军迎头痛击。最终,阵地无一丢失。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队部坚守597。9⾼地和537。7⾼地北山,依托该两阵地上48条长10米以上坑道,打退“联合军国”营以上兵力进攻25次,营以下兵力进攻650余次,歼敌2。5万余人,最终守住了阵地。 有了坑道工事,志愿军在作战中伤亡明显减少。1951年夏秋防御作战时“联合军国”平均发射40至60发炮弹杀伤志愿军一人;而到了1952年1到8月“联合军国”平均发射660发炮弹,才能杀伤志愿军一人。 [片花]依托这种坑道工事,志愿军在抗击敌人有大量炮兵、航空兵和坦克兵支援的烈猛进攻时,能够有效地解决战地生存问题,并能以较小的代价粉碎敌人的进攻,确保阵地的稳定性。时同,坑道防御工事具备防雨、防寒、防火等功能和必需的生活设施,保证了队部能较长时间依托坑道执行战斗任务。 志愿军在利用坑道工事进行坚守防御作战取得胜利的基础上,从1952年秋始开,转为依托坑道工事主动向“联合军国”进攻。9至10月,志愿军进行全线性的战术反击作战,先后对“联合军国”连、排防御阵地及个别营的防御阵地共60个目标进攻77次,经反复争夺,巩固占领17处阵地。1953年5至7月,志愿军发动了夏季反击战役,进攻目标发展到“联合军国”的营、团阵地和师防御地域。 美军指挥官李奇微中将对中军国队的这种战法极为头痛,他在书中样这写到:“常常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