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烟云之崇祯二年_第2章有些苍白脸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章有些苍白脸上 (第1/2页)

    第2章 有些苍白脸上

    崇祯帝通常在皇极殿或者,乾清门,乾清宫驾临,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崇祯帝对话,大臣向崇祯帝报告政务,崇祯帝则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

    这样的日子崇祯帝已经经历三百多天了,恨不得立马就治理好这个病怏怏的大明王朝,这可是太祖朱元璋辛辛苦苦从元朝的残酷统治中建立起来的汉人王朝啊。

    ***乾清宫。衣着简朴的崇祯帝其实并不想穿龙袍,因为龙袍太华贵了,只要一想到大明的子民们还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北方那些受天灾依然安分守己的子民们。只要一想到大明的江山依然在摇晃之中,魏忠贤虽然铲除了,但是党争不停。

    只要一想到关外的后金皇太极屡次杀人掠地,洗劫一空,寸草不留,崇祯帝就不忍心穿好一点的袍服和吃好一点的饭食,因为眼泪在一想到这些事情的时候,眼泪总是在眼眶里晃荡啊。

    崇祯帝坐在龙座上,头戴网巾和束发冠,再戴巾帽,身穿明黄色绣着龙腾四海图的龙袍,脚穿蓝色的靴子。

    手里拿着呈上来的蓟辽督师袁崇焕的奏疏,崇祯帝因为劳累有些苍白的脸庞上,那充满英气的剑眉下的星目在细细瞧着上面的文字。年底才满十八岁的崇祯帝,这时的五月还是十七岁的孩子啊。

    王承恩身穿灰色袍服立在龙座的左边,手里拿着一根佛尘,半低着头侍候在一旁。龙座的背后有四个乾清宫的黄衣妙龄宫女排列着,脸上都是肃穆的表情。

    袁崇焕的奏疏上写道“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

    意思就是蓟门很薄弱,应该增派重兵把守,宁锦防线坚固皇太极难攻,就会从蒙古方向突破长城的防线,会威胁到京师。

    “辽东反贼屡次绕过宁锦防线,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适合打野战,而坚城难攻,且屡败于袁督师手下,所以臣以为应该增兵长城,以防不测。”杨嗣昌上前一步奏道。

    “袁督师主要分管山海关外防务,蓟辽总督刘策分管关内防务,袁督师作为蓟辽督师,对整个蓟辽地区的防务都是有责任的。”洪承畴上前一步奏道。

    “袁督师负责山海关外的防务是没错,但是整个长城防线有上千公里,但兵力不足以维护整个防线,如果朝廷不派兵,一旦被后金从蒙古方面突破一点再南下,事情就不好了。”杨嗣昌看了一眼洪承畴奏道。

    崇祯帝心里是清楚的,如今大明也是粮饷匮乏的时刻,特别是北方地区和中原,而南方的钱粮又因为中原和北方的贼军而被砍断了粮道,运输困难成本也高。

    至从陕西等地又因为天灾爆发农民军起义以后,朝廷在这些地方的驻军疲于奔命,有些地方更是被攻破或者官兵也投靠农民起义军一同作乱了。

    朝廷只好从各处抽调了八万余兵力进行增援这些地方对付农民军,现在已经是一时无兵可派往长城各关隘防线了。

    原先这些兵力是准备派往蒙古方面长城各关隘防线的,结果爆发越来越急的农民军起义,似有野火燎原之势,崇祯帝不得已只好把这一部分八万兵力又抽调回陕西和中原方向,这样平白消耗了很多粮饷不说,还劳累的大明军来回奔波。

    “攘外必先安内,现在只能寄望袁督师分兵固守好蒙古的长城防线,等解决了陕西和中原的贼军,到那个时候才有兵力派往龙井关和大安口等地。”洪承畴奏道。

    年底就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