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尾曲:不知多匹配  (第3/3页)
要听。"    自由不理她,自管自读:"独立花园别墅出售:位于本岛麦花臣山道七号花园别墅乙间,地契九千尺,上盖面积约六千尺,独立花园,有盖车房,有泳池,全海景,可自住及收租,即交吉。"    自由放下报纸。    宦楣本来在发呆,连忙缓过来,"麦花臣山道七号,这个地址,听起来熟透了。"    自由说:"是,真好像才是昨天的事,我在那里做过客你知道。"    "是我知道。"    自由把报纸搁在一旁,"那间豪华的宅子,不知将由谁得了去。"    宦楣说:"新贵。"    自由疑惑的问:"房子是宦家盖的吗?"    "不是。"    "那么,你们之前,谁住在那里?"    这个问题可真把宦楣问倒了,她从来没有关心过这件事,"我不晓得。"    自由的想象力却奔驰开去,"他们又为什么搬走?"    "你得问我母亲。"    "我发觉这间豪华住宅简直可以道出本市沧桑与兴衰史。"    自由永远这样乐观。    "宦家的故事已经结束了。"宦楣轻轻说。    "不,"自由反对,"宦家在那间大厦里的一章已告终结,但是故事仍然继续。"    宦楣感动了,她说得真好。    "我们一定得努力写下一章。"自由站起来。    "你有事?"    "我兄嫂开了一间小小花店,我去帮忙,赚点零用。"    是,宦楣颔首,另外一章。宦家的女人一个个自力更生,已与前文无关。    她收拾公事包上班去。    回到新闻室,第一件事便是捧着电话与运输署的发言人纠缠,她看见老赵用手招她。    她结束对话过去。    他脸容很严肃,"明天立法局辩论白皮书,可能要否决直选。"    宦楣看着他。    "我要派你去访问邓宗平。"    宦楣马上垂下双眼。    "他对这件事一定有十分激烈的观点。"    当然,宦楣想,这件事是他心头rou。    老赵说:"该宗任务就派给你了,你对他应有充分认识,听说他做过你老师。"他听到的还不只这个。    "能不能派别人去?"宦楣鼓起勇气。    老赵看着她一会儿,温和的说:"眉豆,在未来的一段日子里,我们可以预见邓宗平将成为明日之星,无可避免地牵涉到许多新闻,我恐怕你会避无可避。"    宦楣自喉咙底里说:避得一时是一时。    老赵笑,他听懂宦楣的腹语,于是说:"适应新生活最简单的方法是把旧生活忘掉。"    宦楣终于说:"我去。"    "好了。"    "还有一件事。"    宦楣转过头来。    "今天史提文笙离职,我们到牛与熊送他,你也一起来吧,我们都渴望听听你的笑声。"    宦楣说:"我会出现,但不肯定是否还记得笑。"    "你当然记得,欢笑同骑脚踏车一样,学会之后,永远不会忘记。"    "谢谢你。"    "甭提。"老赵挥挥手。    "啊,如果你不介意我问,你同许绮年有无进展?"    老赵即时委靡不振,"她叫我减掉十公斤之后再约她。"    宦楣忍着忍着,走到茶水房,才对着墙角笑得弯腰。    不管怎么样,生活还得延续,适当的时候,她还得练习笑。    下午,宦楣收到一封信。    厚厚一叠,在手中秤一秤,很有点份量,宦楣认识墨水的颜色,以及这一手钢笔字。    信壳上贴着法国邮票,是一张毕加索的和平鸽,信自巴黎一①六区朗尚路的邮局寄出。    他又调到花都去了,抑或纯粹度假?    不拆开信就永远不会知道。    宦楣深深想念这个人,无限的感激他,但正如智者所言,不忘记旧生活,就没有新生活。    她看着信封,下了决定。    罢在这个时候,一个同事经过,看见信上别致的邮票,马上问:"小女集邮,可否赐我?"    宦楣随和点点头,取饼剪刀,小心翼翼把邮票剪出,交给同事,他千恩万谢的收下走了。    自信壳开了一个小小的天窗。    宦楣看到的字有"月未落",接着另一行"黄昏",第三行"已过一朔"。    她拿着信,到影印房,轻轻把它放进切纸机,按了纽,一刹时整封信化为碎面条。    宦楣蹲下,把每一条碎片都仔细拾起,装进一只大牛皮信壳,封好,抱在胸前。    她哭了。    过了两天,邓宗平在一个招待会上,愤懑抨击白皮书否决直选,是完全背弃大多数市民的意愿,违背四年前的承诺。    宦楣偕一位负责摄影的同事坐在一角听他的演说:"当局用民意反民意,混淆视听,似是而非,侮辱市民智慧。"    宦楣的同事啧啧连声:"哗这么大胆的言论,这小子有种。"    宦楣微笑。    邓宗平并没有看到她,继续说下去:"市民仍拥有无形的信心一票,数以千计载满汽车、日用品的货柜,远离本市,着实有助本市成为第一大货柜港。"    听众哄然,苦笑连连。    同事竖起大拇指,"好!"    宦楣瞪他一眼,"公众场所,勿谈国事。"    同事看她一眼,"实不相瞒,"他心痒难搔,"听说你们曾是好朋友。"    宦楣大方地回答:"现在也仍是朋友。"    "但是明显地疏远了,为什么?"    宦楣轻轻答:"我想我配不上他。"    "胡说,"那摄影同事大抱不平,"我看你们不知多匹配。"    宦楣忽然之间对一个陌生人吐出真言,"他要做的正经事太多,哪有时间造福家庭。"    同事惋惜地说:"对,应付得现场臂众,就冷落家庭观众。"说得这样趣致,他自己先笑起来。    宦楣也跟着笑。    邓宗平演说完毕,众记者一涌而上去做专访,宦楣不甘人后,排众而上,把麦克风递上去。    邓宗平终于看到了她,四目交投,百感交集,在这一刹那,两人所获得的了解,比他们以往所有的日子加在一起为多。    宦楣趋前去发问:"邓律师,可以看得出你感到本市有狂飚将至。"    邓宗平凝视她,"这是我听过最好的形容。"    全书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